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全球史视角研究唐代茶史(宋时磊)
时间:2021-11-06 来源: 访问量:


2021年05月28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宋时磊

      唐代茶史的早期研究,往往被纳入隋唐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等领域。唐代茶史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史的一部分,也有学者从饮食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复兴,茶叶逐渐从饮食、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1987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唐代整套茶具的出土,促进了唐代茶史的研究。期刊《农业考古》于1991年推出“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号”,又为唐代茶史研究提供了学术阵地。此后,唐代茶史研究迅速发展。

  茶史研究既是专门研究,又属综合性研究。目前唐代茶史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茶与政治方面,主要关注贡茶与赐茶制度;茶与经济方面,主要梳理唐代茶叶产地和茶区、产量和价格、贸易和流通体系,以及茶税、茶榷等茶业经济政策;茶与文学方面,主要对唐代的数百首茶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考证、评析;茶与思想、宗教方面,主要分析了儒释道等思想在茶文化中的融合和美学效果,以及茶道思想的诞生,亦有学者研究了唐代茶与禅的关系,或从宗教史的角度诠释唐代茶与传统习惯、审美、仪式的关系。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观点。近年来有学者质疑这一观点,提出“茶兴于唐盛于唐”,唐代是中华茶文化成熟并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对唐代茶史的地位和价值做出了新时代的评估。在这种背景下,唐代茶史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陆羽及其著作《茶经》的研究热,有学者以《茶经》为文献依据,并利用其他文献对唐及唐以后的茶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阐发。与此同时,《茶经》的外译也有了新的动向,不再是国外学者翻译占主导,而是中国出版机构有意识地推动《茶经》外译,如外文出版社、崇文书局推出了汉语与英、俄、日、韩、法、德、西、葡、阿拉伯等近10种双语对照图书,覆盖了全球主要语种和人群。

  在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唐代蒸青工艺的活化与当代的经济利用。唐代茶叶采取的蒸青制作工艺,在明清以后基本被炒制工艺所代替。在日渐发展的商品经济中,部分地区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打造独特的市场价值定位,将唐代的蒸青工艺与当代制茶技艺相结合,克服了传统蒸青茶的弊端,受到市场的欢迎。二是唐代二十四器的复制与煎茶茶艺的复原。结合唐代文献记载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相关人士尝试再现唐代煎茶流程,并在各种茶博会、茶会上表演,受到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耕耘,唐代茶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进一步开拓其研究的新境界,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加强新资料的挖掘和利用。历史研究的深入有赖于新资料的发现,这既包括存世的文献资料,也包括考古出土资料。就存世文献资料而言,目前的整理和利用已经比较充分和丰硕。近年来,考古资料对茶史研究的拓展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如汉阳陵出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刷新了人们对中华茶史的认知。而唐代茶史研究可利用的考古出土文献资料尚比较匮乏,这有待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以及考古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唐代茶史学者有意识地跟踪唐代考古成果的相关进展。

  其次,拓展新领域和新主题。唐代茶史研究以往的关注重点多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关注不够,如茶叶种植与唐代生态环境变迁,茶叶带动的群体、阶层、社会的互动和交游,茶叶的品级和质量,茶与知识观念变迁,茶与博物学和科学的关系等。在微观层面上,要结合新资料特别是新出土的资料,对更加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考察,如考察茶、酒在唐代生活中的地位变迁等;在宏观层面上,要与唐代社会背景相结合,从饮茶来观察唐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唐代茶史研究的新领域,更可与当下的社会话题相结合,与当代的课题和时代主题形成跨时空对话。

  最后,从全球史视角研究唐代茶史。在全球史的视野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是孤立的国别史,而是密切互动共同构成的一部全球史和人类文明史。同样,唐代茶史要从国内的范围转向全球互动的范畴,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国外传播史,探究世界主要饮茶国家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结合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进程。要有全球史的学术眼光,将唐代茶叶发展史放置在世界茶史和文化史的发展脉络中,探寻其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可以研究唐代茶叶向其他国家的传播历程;另一方面,可以在比较中呈现唐代茶叶发展史的独特意义,如可将唐代茶与酒、药的关系争论与欧洲早期茶叶接受史相对照,将唐代的茶事活动空间与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较,发现各自的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