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时间:2021-01-15 来源: 访问量:

      8月14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云南、西藏、四川、湖北等地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探讨西南茶马古道的概念、路线,研究范式和方法。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余西云副院长主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发林在致辞中表示,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瞄准西南茶马古道的文献整理与遗产保护,补足当前研究的短板,以学术关照现实,为西南茶马古道的申遗贡献力量。

“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茶文化中心主任刘礼堂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历程,讲述了他与茶马古道结缘的过程。他从90年代起便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长江中上游区域茶文化的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在2018年《“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一文中,基于“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视角,率先提出了“西南茶马古道”的概念;为回应云南大益、滇红两大主流茶企对基础研究的迫切需求,在武汉大学的支持下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

“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副主任宋时磊做专题研究汇报。他认为在过去的30年间,茶马古道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学术界的回应和认同,上升到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的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继往”的基础上,要实现“开来”,需要改变当前研究的一些薄弱环节,如基础支撑文献不够充分、相关文献散乱且不断遗失,遗产保护的系统方案不够完备,申遗尚有努力空间等。故应更新现有的研究范式,以历史文献学与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借此驱动西南茶马古道研究与保护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大学霍巍教授认为,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从文献出发,对西南茶马古道的概念、地理范围做出科学的界定,处理好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收集与文献整理、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旭研究员,是最早提出茶马古道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茶马古道正好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间区域,可将山区的文化商贸交流考虑进去,以填补两者之间的路线空白。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应关注遗产背后的人,讲述西南族群的生存发展史,这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西藏大学罗布教授、西南林业大学杨海潮老师都指出,西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调查存在难点与薄弱之处,西藏当地的文献资料十分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席格伦(Gary Sigley)教授建议要注意海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要关注西南茶马古道在文化交流中所展现出的世界意义。湖北省文化厅的陈飞研究员则结合土司城申遗经验,讲述如何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进行以文化线路做理论研究框架。武汉大学刘再起教授系统回顾万里茶道研究发起到申遗的全过程,谈到西南茶马古道应重视挖掘和呈现其兴起、繁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西藏大学刘丽玲副教授、程忠红博士等分别对文献收集难点、茶马古道地域与文物资料发表了观点。

  与会者一致认为,如果能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实现突破,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呼应。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远方,通讯员 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