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22-23日,“茶马古道上的茶叶与茶商”——第四届“近代茶叶与世界”工作坊在四川省雅安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四川省茗饮文化促进会会长杨忠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并举行中国(四川)茶文化探源工程学术专家聘任仪式。
会议现场
学术研讨环节共三场主题报告。第一场主题报告聚焦茶叶贸易与国际政治经济互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隋福民主持。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访问教授冷东以《清代广州十三行与茶叶之路》为题,分别考察了广州十三行茶叶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影响和文化传承。与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认为十三行茶叶贸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清代对外政策。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刁莉的报告《茶叶之路上的交易与商业文明的起源》,对比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以及通往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与谈人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认为,陆上茶叶之路形成时间更早,建议可将恰克图与康定进行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坤以《18世纪中叶的国际局势与茶商汪圣仪的命运》为题,揭示茶商汪圣仪的商业活动与命运受到国际局势、国家政策、地方利益等多因素影响。与谈人广州大学教授冷东认为本文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反映出茶叶贸易在国际形势以及中外人物命运间的有机联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范瑛以《老茶馆:成都的记忆之场》为题,从学术理论视野、日常生活视野、情感视野、档案记忆等多维度对成都老茶馆进行深入讨论。与谈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付海晏肯定了该研究将时间与空间维度相结合,突出人在记忆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注重声音、茶器等非文本资料的重要性。
第二场主题报告主题为“茶马古道上的茶叶与茶商”,由《学术界》编辑部陶婷婷主持。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田茂旺以《论抗战时期汉藏边茶商人的经营与国际商贸路线的开辟》为题,展现西南边疆各民族边茶商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各民族团结的决心。与谈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肖坤冰建议在文中更加深入地展现抗战时期茶叶贸易的特殊性。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惠敏以《乾隆朝以茶安边的政治实践及其实效》为题进行阐述。与谈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田茂旺建议在文中补充茶商运送战略物资前往金川等背景内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胡箫白以《茶与路:明代川藏边区地带的土司社会与权力博弈》为题,聚焦川藏交通在元末至洪武时期的发展。与谈人田茂旺建议结合地方志、民间文献,对地方社会内部的博弈继续深入挖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余清良以《清代打箭炉关小考》为题,考察了“打箭炉”地名阐释,打箭炉关的创置、差官、税课等问题。与谈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何强建议文中补充使用朱批奏折、录副奏折等资料以及有关关税奏报制度的内容。
第三场主题报告由付海晏主持。肖坤冰以《流动的“风”:武夷红茶跨越时空的“风土”策略》为题,借助武夷红茶的历史演进过程比较了欧陆传统的terroir和中国的“风土”一词的异同。与谈人张坤建议深入论述中外“风土”一词的统一性。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时磊以《当代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动因、现状与策略》为题,提出新阶段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与谈人刁莉认为本文在“未来展望”部分可深入论述茶文化价值。何强以《区域与全球的互动:近代中国的汉口茶叶贸易(1861—1938)》为题,考察了近代汉口茶叶输入网络的形成、近代汉口茶叶输出的全球辐射、茶叶贸易视域下的区域与全球互动。与谈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康健认为,区域与全球的互动研究要充分结合国际背景展开,同时拓展加入各类民间文献,将多种史料匹配使用。康健以《晚清民国时期徽商在江西义宁地区的红茶经营》为题,从宁红茶产业的发展、宁红茶的生产与运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提供了徽商在其他茶产区从事茶叶贸易的具体案例。与谈人何强建议今后还可增强对徽商在江西义宁地区的红茶经营模式、贸易网络等问题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汪奔以《晚清民国徽州茶商家族谋业现象考论》为题,对徽州茶商家族谋业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比较茶业与其他行业谋业过程的异同。与谈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鲍塑石认为,今后可分析包括谋业在内的非正式机制以及跨区域人口流动对徽商群体发展的影响。
与会专家认为,本次学术会议特色鲜明:一是涉及茶叶的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家的全球流动,凸显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在加强国内各民族间以及国际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跨学科交流,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充分体现茶叶贸易研究多学科属性的特点;三是重点针对茶马古道展开了多视角、多维度的探讨。与会学者运用国内与国际视角、官方与民间视角,“民族—国家”视角等,考察茶叶在海外贸易、边疆治理、民族融合等过程中发挥的突出作用。
本届会议由四川省茗饮文化促进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安徽与万里茶道资料整理及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四川省蒙顶山茶文化普及基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