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开幕
时间:2024-11-26 来源: 访问量:

1126日,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琚朝晖、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朝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余萍、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付罗文教授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夏玉婷,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为大会作主旨发言。

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的《盘龙城1995~2019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与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闫向东共同为新书《盘龙城1995~2019揭幕。


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今年是遗址考古发现70周年。盘龙城遗址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的中心性城市聚落。在过往的工作中,盘龙城因发现商代早期的城市聚落和长江流域最早成系列的青铜器群,不仅成为认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起点,更是揭示长江、黄河统一进程的例证,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盘龙城遗址也因此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13年以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张昌平教授牵头,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展开。新的考古工作进一步以城市聚落的视角,围绕盘龙城遗址聚落变迁、遗址的景观与环境、铸铜手工业生产展开探索;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网络、数字化考古系统和系统勘探,不仅摸清了盘龙城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范围,揭示盘龙城城市聚落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对冶金遗存、陶器、玉石器展开了多学科研究,深化认识盘龙城商代城市聚落的性质。盘龙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点项目,相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盘龙城1995~2019》为继《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之后再次出版的盘龙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收获和研究多卷本专著。全书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张昌平教授主编,并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等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

《盘龙城1995~2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的结项最终成果、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长江流域商代都邑综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为56,包括田野考古工作报告(上、下)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其中田野考古工作报告以地点为纲要,全面报道了1995~2019杨家湾南坡贵族墓葬与大型建筑、小嘴铸铜作坊区、小王家嘴墓葬区等地点的田野工作收获,同时收集杨家湾、杨家嘴、王家嘴、大邓湾等地点零星调查、钻探和发掘材料。景观与环境卷则围绕盘龙城遗址环境与景观的变迁、遗址聚落景观复原展开研究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三卷则分别针对遗址出土主要遗物材料进行专题研究,着力通过不同材质的物质遗存揭示盘龙城城址性质。

《盘龙城1995~2019》力图在体例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全书5卷以田野考古工作报告为核心,同时对遗址景观与环境、各类遗物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单独成册。《田野考古工作报告》充分吸收过往盘龙城报告成果,在此基础上以聚落和发掘遗迹为本位报道材料,彩版图片、线图、统计表、正文混编,并将涉及的碳-14测年木炭种属、冶金遗存等多学科检测分析结果有机融入正文之列。由此《盘龙城1995~2019》不单是一本田野考古资料报告,更希望成为一套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的综合性研究,体现当今考古发掘报告编撰的发展方向。

盘龙城遗址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早期的代表,本书的出版将深化我们对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认识,切实推进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助力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本书也是盘龙城遗址近30年、多代人持续不断的田野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成果,也是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工作的总结,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和方法30年的飞速发展,也是一代代学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