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知音湖北 茶融长江——湖北茶产业守正创新”学术论坛在鑫鼎大厦圆满举行。
本次论坛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万里茶道研究院院长 黄柏权教授主持,汇聚了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等众多权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聚焦湖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茶产业的创新与升级、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等议题,旨在传承湖北茶产业守正创新的精神,探讨湖北茶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促进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壮大湖北茶的社会影响,推动湖北茶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黑茶工作组组员、湖北省茶产业链专家、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所长、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刚作为东道主致辞。他说,长盛川青砖茶自1368年以来就始终坚持非遗技艺传承,至今已历经二十代656年历史,在智能化、数字化的今天,依然严格遵循六大工段、77道工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绿色发展的根基,为消费者提供一杯健康的茶。长盛川世代扎根于鄂西南、鄂南的两大茶山,坚持产业引领,用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百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沿着长江航道和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深入挖掘湖北茶文化内涵,探寻其存在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充分发挥湖北、宜昌作为茶叶大省、茶叶大市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湖北茶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让中国茶香飘四海,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中国茶人的贡献。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时磊研究员分享《老树开新花:一个老字号茶企当代复兴的样本》,指出长盛川老字号品牌复兴,包含着品牌真实性构建+价值迁移两个维度。通过品牌真实内核的传承与更新+品牌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长盛川激活了老化的品牌。以创业型+先锋型的混合体,长盛川通过技术优势激活产品优势,重塑了品牌优势,并创造出了一种文化赋能的活化新路径。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主任陆晗昱分享《传承弘扬茶文化、助力发展茶科技、茶产业》。设立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长盛川分中心,就是希望收集、整理与总结长盛川茶业历程的重要一手材料,研究长盛川青砖茶贸易与地方民风民俗、文化交流融合之间的互动关系,弘扬地域优秀品牌茶文化,进一步助力茶科技的改进创新和茶产业的兴盛繁荣。
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段超教授分享《充分发挥“长盛川”在当代各民族“三交”中的作用》,深刻分析了以茶促融推进新时代各民族“三交”的路径。希望长盛川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讲好青砖茶“三交”故事,要以成为全国企业促进“三交”标杆为目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创造国家非遗“双创”经验,在当代“三交”中主动作为,书写新时代推动“三交”传奇。
湖北大学万里茶道研究院副院长张宁教授分享《重新发现“ Hyson” (熙春)茶》,通过大量的中英文历史资料包括英国对华贸易的情况、民国时期茶叶的精制工序等,详细剖析了熙春茶在世界茶文化历史中的由盛到衰的演变,找回了一段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孙玉琳分享《长江流域茶文化资源及其价值》。茶不仅将长江流域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通过茶叶的媒介将长江流域的市场与海内外凝结起来,成为各方交往交流交融和文明互鉴的桥梁。长江流域存留的茶文化资源是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建立健全保护利用协调机制,深入研究其资源价值,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让这些潜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文化中心主任彭红卫教授分享《茶和天下 协和万邦》,重点讲解了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项目意义,深刻阐述茶的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万里茶道上的湖北青砖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为建设当代中华文明贡献茶人的力量,不仅对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的宜昌有积极意义,更有利于弘扬中国先进茶文化和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礼堂教授做学术总结,他指出今天的学术论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对民族地区的茶文化赋能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茶文化的转型与升级,促进世界茶文化交流互鉴。以共同探寻长盛川的茶史展开学术讨论,不仅是挖掘历史,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我们将共同努力,以打造湖北为千亿茶省、产业强省的目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乡村振兴,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