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观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珞珈观茶 > 正文
传播茶文化 扩大湖北茶国际影响力
时间:2021-02-02 来源:茶文化传播联合调研组 访问量:

来源:湖北日报农村版《农村新报》特刊2020年12月号

作者:茶文化传播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孙军 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张岳峰 武汉黄鹤楼茶叶公司董事长

密小华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执笔)

刘红莉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执笔)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茶叶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茶叶之路不仅是商贸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一带一路”离不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是“国际茶日”设立的主要推动者,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和最大产茶国,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有责任和世界的同业者一道,通过促进茶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湖北作为产茶大省,汉口(武汉)又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东方茶港”),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中,大力弘扬与传播中华茶文化,推动万里茶道的复兴与繁荣,将成为推动中国茶叶经济发展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一、我省茶文化国际传播推广成绩斐然


湖北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优势:种植历史悠久、贸易历史辉煌、茶文化遗存丰富、茶圣故里文化品牌闪亮。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深入,我省茶产业不仅积极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涌现出一批长阳县这样的茶叶出口重点县和三品源茶业科技开发公司这样的百强茶叶出口前三甲的企业,同时也在茶文化传统资源的发掘和传播上持续发力。

1、牵头“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保护与修复茶文化遗产。

2014325日“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一直担当着发起者与推动者的重要角色:2014年发起、推动签署《武汉共识》;2015年主办八省一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会”,正式明确湖北省为万里茶道申遗牵头省份,武汉市为牵头城市;20183月,接待国家文物局申遗评估组实地考察;201811月,举行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协调会……2019322日,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申遗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湖北一些茶产区与相关市县也大力推进茶道申遗工作。咸宁市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指导下,组织编制了《赤壁市羊楼洞万里茶道申遗保护规划》,启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建设,对羊楼洞56栋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引进卓尔集团投资28亿元开发建设世界茶业第一古镇——羊楼洞。20185月,宜都市召开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8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经过深入交流探讨,肯定了宜都“古道枢纽”的重要地位,并为后期保护利用提供建议。

2、积极承办大型国际性茶业会议,开拓茶文化旅游线路。

积极承办国际性茶业大会也是推动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大举措。赤壁市在2015年举办了第六届国际茶业大会,201910月,在羊楼洞古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茶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五届中国茶业大会。日前,以“品赤壁青砖茶,游古镇羊楼洞”为主题的“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再次聚焦赤壁青砖茶品牌发展、市场拓展、创意产品,开展一系列茶事活动,并面向世界发布了《赤壁青砖茶综合标准体系》,该标准将于202111日实行。2017年,恩施市承办了国际茶业大会暨第四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共有35个国家、19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的茶叶主产区和硒产业发展区的政要、专家、企业家出席展会相关活动。

除此之外,全省各产茶区也积极依托当地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茶文化节、茶旅融合的旅游节等,开拓茶旅线路。目前,宣恩县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是全省唯一的以茶文化为主题,集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3、发掘茶圣遗产,弘扬茶道精神,以陆羽故里天门为中心,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扩大茶文化影响力。

2003年,为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70周年,湖北举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2010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陆羽茶经研究中心”在天门成立,1124,来自国内近百名茶学界专家、文化学者共聚天门,交流研讨。2013年,天门举办了陆羽诞辰128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以“弘扬陆羽文化、促进经贸发展”为主题,包含了谒拜仪式、大型花鼓戏《茶缘》文艺演出、“茶圣杯”美术作品展览、首届“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湖北省第五届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2015年,天门举办了首届中国(天门)茶圣节,开放了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茶经楼博物馆。

4、继承与发扬前辈茶人精神,民间茶人通过“无我茶会”与“和合茶会”等形式,对茶文化进行创新性传达,推广茶艺,弘扬茶道。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已发展成在中、日、韩、新加坡、美国等地逐步兴起的一种茶文化活动,每两年在一个地区举办,至今已举行了十七届。2019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还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湖北分会场,设茶席100席,与参加国际无我茶会的全世界茶友在不同地域,同一时间开始茶会活动,影响深远。

“和合茶会”是我省著名茶人刘登峰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立的茶文化交流形式。二十多年间,刘先生先后创编了数十个茶艺表演节目,还有多个茶席设计在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中获奖,先后接待过包括里千家传人在内的日本、芬兰以及台湾地区的友人,推动了我省茶人与海内外爱茶人士的茶文化交流。

5、踊跃参加国内各大茶展茶博会,借力茶文化交流展示,强力推广鄂茶品牌和影响力。

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国际茶博览会(展)是茶文化与茶经贸的重要交流平台,海外茶人参与度很高,特别是在深圳、厦门、武夷山、杭州、西安等城市的国际茶展,国际茶商、茶人参与度高,对外茶文化交流最为活跃。湖北茶界也在省农业农村厅、商务厅、茶叶协会等各级组织的带领下踊跃参展,并且以武汉为主场,举办了多届茶展,今年以来,在武汉先后举办了三届茶博会。除此之外,有实力的茶企(如恩施润邦国际富硒茶业公司、飞强茶业公司、赤壁乾泰恒茶叶公司)还通过为国事活动、重大国际赛事提供茶品,扩大品牌国内外影响力,成效显著。

6、乘信息时代东风,积极开拓传播交流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媒体对传统茶产业的改造已在进行中。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受疫情冲击,湖北茶企纷纷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在中央扶贫消费政策的带动下,采取主播带货、淘宝网上直销、机关团体集中扶贫采购等形式,不断开拓新的消费形式和业态,取得了一定成效。各茶产区政府也纷纷助力。20205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恩施州、宜昌市、赤壁市同步开展云上茶日系列活动,云发布、云直播、云销售、云互动、云游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湖北经视举行“爱心助农买买买”公益直播带货活动,为湖北茶叶带货。抖音和今日头条搭建全省茶叶对外宣传、展示的公益平台“请你喝杯湖北茶”。这些新的营销形式不仅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播,也拓宽了湖北茶叶的销售渠道,使湖北茶企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与弹性空间。

7、通过各项职业技能大赛,锻炼提升茶艺师职业技能和素养,促进茶文化传播。

湖北各产茶市县,依托当地丰富的茶文化和茶博会及文化节,与高等职业技能学校联合,培训茶艺人员,举办茶艺大赛,评选优秀茶艺师,传播茶文化。湖北茶叶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14届,恩施、天门、赤壁都承办该项赛事,其赛项开设在全国较为领先,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各地市州也纷纷启动了区域性的茶业职业技能(茶艺师、评茶师、制茶师)赛事,并将这种赛事与全民饮茶日等结合起来,成为集中推广茶文化的一个契机。一些地方院校在茶艺人才培养方面贡献了不少力量,如恩施州在湖北民族大学设立了茶学院,定期举办系列茶艺师培训评选活动;宜昌的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也为当地茶企输出了不少茶艺技能人才。


二、我省茶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湖北茶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文化传播“请进来”多,“走出去”少,影响力覆盖面有限。我省茶文化交流主场多半在国内甚至省内,深入国外市场一线的茶事传播活动很少。“走出去”少一方面是由于相关茶企和社团机构等传播主体受资金预算方面限制,另一方面是与国际茶事组织交流渠道不畅、文化隔膜比较深造成的。对茶贸易对口国和万里茶道沿线国家的茶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等的研究不深,也制约了我们真正地“走出去”,也使“请进来”效果大打折扣。

2、促进茶贸易发展不够,复兴“万里茶道”与“东方茶港”工作有待深入。虽然我省特别是武汉市在万里茶道申遗中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但还处于挖掘与清点历史遗产,并对其进行初步恢复与采取保护阶段,如何继承与复兴这些茶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盘活历史资源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

3、对湖北茶文化历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不够。湖北是茶神神农氏、茶圣陆羽的故乡,团饼茶的发源地,茶叶出口贸易重镇,禅茶、道茶、土家族民俗茶等文化并存,茶文化多态,无论在茶叶经济史还是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贸易若繁盛,文化需先行。目前,我省对自身茶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发掘还处于初步阶段,在以历史文化底蕴为茶叶品牌赋能、增加鄂茶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浙江、福建、云南、湖南等省,造成湖北茶质优却价次,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

4、茶文化传播人才少,活力不足。茶人是茶文化交流的微观主体,是和合精神的活载体和传达者,文化底蕴深厚、爱茶敬茶的资深茶人群体对于茶文化传播来说所起作用至关重要。而目前湖北的茶民间社团组织与协调茶人群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具有一定国际性文化影响力的茶人欠缺,茶事交流活动做得不深不细,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深入挖掘与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茶人(尤其在茶文化领域),因此,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缺少依托。


三、扩大我省茶文化传播范围、助力鄂茶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鉴于湖北茶文化传播与茶贸易的历史与现状,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茶相关历史文化习俗等的研究,打好学术根基,为茶贸易的深入开展做好智力支持。

1、加大科研投入。利用我省高校科研院所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各相关专业学者进行茶学茶文化课题研究,设立省茶文化研究专项基金或者在省社科基金立项方面给予茶课题项目一定倾斜,支持湖北茶叶贸易和茶文化研究专著成果的出版。

2、编著相关教材。组织省内外专家,整合全世界知名博物馆、图书馆的资料,在“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挖历史、找遗迹,融合全世界的茶文化历史,编著研发茶文化国际传播培训教材。积极探索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湖北省有茶贸易往来的重点国家)在茶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共通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加深互相认识与理解。

(二)整合各方力量,拓宽茶文化交流渠道,加大湖北茶文化对外宣传力度,为茶叶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氛围。

1、加强政府领导与协调。我省作为茶叶生产大省,涉茶部门众多,且分属不同系统,如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供销合作总社等等,各个机构工作侧重点不同,互相之间虽有联系,但在“一带一路”茶市场开拓和茶文化传播方面,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建议设立小型的茶业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统合各个相关部门涉茶工作人员,以项目的方式推进工作,做到茶叶生产、流通、消费、出口等各环节文化贯通。

2、重视民间交往。发动我省各类茶文化民间组织与省内著名茶人,借力各国各地的侨胞和国际友人,以海外华人社团为依托和切入点,以“国际饮茶日”和 “万里茶道”申遗为重要契机,与茶贸易节点城市建立人文交流长期往来通道与机制,沟通民心,培育互信。同时,谋求建立与“国际茶亭”、亚洲茶文化交流会等国际性茶文化组织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3、加大宣传力度。搭好省内高校汉语国际推广的快车,结合高校在国外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对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助力他们在国外设立相关课程或通过国家汉办“三巡”(巡演、巡讲、巡展)等各类茶文化宣传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中小学、企业和社区等传播茶文化,促进饮茶方式的转变,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同时,鼓励省内优秀茶文化普及读物和民间流传甚广的茶歌、茶故事等作品的外译和推介。

(三)创新茶文化“走出去”形式,搭建“请进来”平台,推动融合发展,开拓新型传播渠道。

1、创新交流形式,丰富茶艺文化内涵。在利用重大节日、活动等进行茶文化宣传活动时,以“和合文化”为灵魂和主心骨,以“和合茶会”为主要传播推广形式,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尝试建立一种互动参与、茶艺演示及演练、茶艺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式交流模式。鼓励我省茶艺师团体踊跃参与国际性的茶艺赛事,广泛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创新茶艺表现形式,丰富茶艺文化内涵。

2、建博物馆与交易中心,加快“东方茶港”复兴步伐。将文化交流对象“请进来”后,我省丰富的茶历史文化需要展示窗口,应尽早在汉口选址建立茶叶博物馆,并在目前汉口街区改造升级中融入茶文化元素,突显“东方茶港”历史,加强对现存茶叶遗迹的保护利用。同时,借中央大力支持湖北疫后重振契机,争取国家早日挂牌建立“东方茶港·中国国际茶叶贸易中心”,接续19世纪汉口商贸余脉,重建文明交融的桥梁。以此为平台,推进与各类国际茶文化传播交流活动的深度整合,形成“1+N(茶博会+茶交会+国际茶叶论坛+茶博物馆+精品茶旅线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顺应新媒体传播潮流,开拓新型传播渠道。导入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手段,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挖掘“一带一路”沿线茶文化传播能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人的传播力量,辐射更多受众群体;举办茶文化微电影、微戏剧、微小说等作品征集竞赛活动等,把茶叶所蕴藏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作品,挖掘茶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潜力。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在其他面对面传播方式受限的情况下,线上传播、图像传播将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当予以重视,在内容创造方面,应给予相关文创企业适当扶持。除此之外,坚持政府引导推动、市场主导建设运营,盘活“万里茶道”湖北境内遗址遗存地的茶艺馆和茶文化活动场所,建立茶文化综合体验馆,运用4D 影院、语音导频等高科技元素,丰富感官体验。

茶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以上三方面的主要着力点,我们还建议有关部门和企业重视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茶美学空间营造,这些既是文化传播的“硬件”,也是形成良好文化氛围“软实力”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加强茶文化交流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工作,应推动和支持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建设茶学院,将茶文化学纳入学科建设体系。尤其要重视茶艺师语言能力的提升,最新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包含茶艺英语,我省相关高校茶专业和行业组织应考虑茶艺英语师资培训和相关教材编写的工作安排,将茶艺英语教学和考核落到实处。